Course Code:
requirements
Duration:
12 hours
Course Outline:
【大綱】系統需求管理與設計規範編制方法培訓
培訓目標:
該培訓計劃旨在解決系統設計團隊面臨的挑戰,並爲他們提供知識和技能,以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和産出質量;
目標受衆:
系統設計團隊(系統需求管理、系統設計及設計規範編制)
培訓時間:
根據需要調整,考慮1.5天,12小時(每日含午休1小時)
課程模塊:
模塊 1:系統需求管理概述(10min以內)
- 清晰和明確的系統要求(減少設計失誤、改善溝通等)的重要性
- 需求質量對項目成功的影響
- 系統開發生命周期 (SDLC) 和需求 在生命周期開發中的作用。
模塊 2: 需求的獲取和分析(20%;教學:明確需求的産生過程、方法和分析手段)
- 引出和記錄需求的技術(用例、用戶故事等,二者的區別與適用場景)
- 需求 elicitation(需求獲取)的方法論,如訪談、問卷、觀察等。
- 系統需求分類: 爲需求規範定義不同的類別(例如,功能要求、非功能需求、性能要求、接口要求)。
- 增強屬性信息的重要性,(例如,優先級、來源、複雜度、驗收標准)。
- 編寫清晰、簡潔和明確的要求的最佳實踐(具體建議,如使用主動語態、避免模棱兩可的語言等)。
- 爲每個需求定義明確的目標
- 利用工具進行需求管理(例如,DOORS、Jira、Polarion)
- 有效文檔的實用示例和模板
- 案例研究:展示有效系統要求和設計規範文檔的真實示例(使用汽車行業示例)。
動手練習:使用特定格式(例如,用戶故事,IEEE Std 830-1998)練習寫作要求(出部分課後習題,選擇,判斷爲主的)。
模塊 3:系統需求與系統規範(20%;教學:明確系統設計規範的完整內容,最佳實踐示例)
- 分別維護系統需求和系統規範文檔的優點
- 系統需求的目的:關注系統功能和性能需求
- 系統設計規範的目的:詳細設計決策和實施細節
模塊 4:高質量需求管理和追溯性(25%)
- 可追溯性在需求管理中的重要性(例如,更容易進行影響分析,增強變更管理,提高測試的完備性)。
- 需求、設計文檔、測試和代碼之間建立可追溯性的技術和如何利用工具管理追溯性;
- 建立有效的可追溯性:討論如何定義明確的可追溯性目標,並利用工具建立和維護可追溯性鏈接(提及 DOORS、Polarion、Jira 等特定工具)。
- 需求變更管理,配置管理。
- 平台需求和設計規範與項目需求和設計規範之間的管理策略。
- 有效的實踐指導原則和案例。
- 管理要求與需求狀態和屬性的之間的聯系。
模塊 5:系統需求開發與下遊團隊的協作(15%;教學:如果基于模型如何與下遊協作,邊界如何劃分合理?)
- 利用工具促進上下遊組件開發團隊進行有效溝通協作和信息交流(支持團隊協作和文檔共享的工具,如Confluence、SharePoint等)
- 在系統設計規範和下遊軟件開發文檔(例如,使用工具、共享存儲庫)之間建立明確的聯系。(教學:如果沒法在同一個系統中直接建立聯系 ,替代的方案是什麽?)
- 使用適當的方法跟蹤軟件實施狀態(教學:最佳實踐是怎樣的?)
- 下遊協作的挑戰:確定軟件開發團隊在需求方面面臨的常見問題(需求變更管理流程、需求溝通模板等)。
- 建立溝通渠道和邊界劃分:定義策略,以便向下遊團隊清晰一致地傳達需求;常見的邊界劃分原則,如接口定義,數據交換格式等;
- 集成文檔:討論將系統設計規範與下遊軟件開發文檔(例如,使用工具、共享存儲庫)鏈接的方法。
模塊 6:高效需求管理的工具和實踐技術(10%)
- 介紹相關需求管理工具(例如 DOORS、Jira、Polarion)
- 使用選定的工具進行動手練習,用于創建、管理和跟蹤需求
- 將需求管理工具與其他開發工具集成
- 有效使用工具的最佳實踐
評估與評價:
- 培訓前評估,以衡量當前的知識水平
- 整個培訓過程中的互動練習和討論
- 培訓後評估以衡量學習成果
其他注意事項:
- 邀請來自開發或測試團隊的演講嘉賓,分享他們對良好需求重要性的看法
- 包括與公司領域相關的真實案例研究或示例
- 通過小組活動鼓勵積極參與和知識分享
- 爲持續學習提供培訓後資源和支持機制
通過實施此培訓計劃,可以爲系統需求團隊提供必要的技能和工具,以克服他們當前的挑戰並顯著改進他們的工作。他們將能夠更有效地定義、記錄、跟蹤和管理系統需求,從而實現更順暢的項目執行和更高質量的可交付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