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y1:AI基础与外部大模型技术应用
Introduction to AI (AI技术简介)(2小时)
目标:理解AI基础概念、发展脉络及与企业质量控制等业务场景的潜在结合点
一、开场与引入(10分钟)
- 破冰互动
- 提问:"提到AI,你首先想到什么?"(收集关键词,如机器人/语音助手等)
- AI与质量控制、销售预测、供应链管理等的关联
- 举例:AI在缺陷检测、预测性维护中的实际应用案例
二、AI技术起源与发展(30分钟)
- AI的诞生(1940-1950s)
- 图灵与《计算机器与智能》:"图灵测试"的通俗解释
- 达特茅斯会议(1956):AI正式成为学科
- 发展历程里程碑
- 时间轴展示(配图):
- 1960s:专家系统(如医疗诊断工具)
- 1997: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冠军
- 2012:AlexNet图像识别突破
- 2020s:生成式AI兴起
三、AI三大流派简介(30分钟)
类比:用"不同学派解决问题的方式"帮助理解
1.符号主义(Symbolic AI)
特点:基于规则推理(如早期质检规则系统)
案例:Excel中的IF函数逻辑扩展
2.连接主义(神经网络)
特点:模仿人脑学习(如图像识别质检)
示意图:神经元网络分层处理数据
3.行为主义(强化学习)
特点:试错优化(如机械臂调整质检动作)
案例:AlphaGo学习策略
四、AI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场景(30分钟)
- 视觉检测
案例:手机屏幕缺陷识别(对比传统人工检测)
- 预测性分析
案例:通过历史数据预测设备故障概率
- 流程优化
案例:利用AI缩短质检报告生成时间
- 互动讨论
分组讨论:"我们部门哪些工作可能受益于AI?"
五、AI的局限与伦理(15分钟)
- 当前局限
- 数据依赖性:Garbage in, garbage out原则
- 可解释性问题:黑箱模型的风险
- 伦理考量
- 隐私保护:质检数据的安全使用
- 人机协作:AI辅助而非替代人工
Topic1:AI核心概念与企业价值(3小时)
- 电子制造业的AI应用全景图(质检、设备维护、供应链、工艺优化)
- 企业为何选择外部大模型而非开源模型:
数据隐私与合规性要求
技术维护成本对比(TensorFlow vs. 外部一般开源模型)
案例:某路由器厂商通过一般开源模型优化设备维修工单处理效率
Topic2:外部大模型实战(3小时)
主流外部AI工具解析:
1.一般开源模型(行业垂直能力)
2.一般开源模型(多模态与自然语言处理)
3.云端API调用与本地系统集成演示
实战演练:
i.使用大模型API构建质检报告生成系统
ii.设备故障日志的语义分析与分类
Topic3:核心算法全景解读(2小时)
算法逻辑与企业场景匹配:
i.监督学习(SVM在电路板缺陷分类)
ii.非监督学习(K-means在设备维修聚类分析)
iii.时序预测(LSTM网络在库存需求预测)
iv.算法选择决策树:精度vs可解释性vs实施成本
v.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
Day2:行业场景深度解析
Topic4:质量检测AI化(4小时)
视觉检测案例:
i.基于一般开源模型的PCB焊点缺陷检测(误判率<0.3%)
ii.多光谱成像+AI的元器件老化预测
过程质量控制:
i.在线检测数据实时分析系统
ii.案例:某交换机厂商质检效率提升40%的路径
Topic5:设备维护革命(4小时)
预防性维护体系构建:
i.振动传感器数据+时序模型的轴承寿命预测
ii.多设备协同的故障根因分析
备件库存优化:
i.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安全库存模型
ii.案例:某厂商库存周转率提升25%的AI策略
Day3:项目评估与实施规划
Topic6:AI项目四维评估法(4小时)
可行性评估矩阵:
i.技术可行性(数据质量/算法匹配度)
ii.经济性评估(ROI测算模板)
iii.组织适配度(IT架构/人员技能缺口)
风险控制:
i.数据漂移监测方案
ii.模型失效应急机制
Topic7:企业级AI实施路线图(4小时)
优先级排序方法论:
i.快速见效场景(如视觉质检)
ii.战略储备场景(如工艺参数优化)
资源矩阵构建:
i.内部资源(现有IT系统/数据中台)
ii.外部资源(云服务商/AI供应商选择标准)
分组实战:制定本企业AI落地优先级路线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