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y1:AI基礎與外部大模型技術應用
Introduction to AI (AI技術簡介)(2小時)
目標:理解AI基礎概念、發展脈絡及與企業質量控制等業務場景的潛在結合點
一、開場與引入(10分鍾)
- 破冰互動
- 提問:"提到AI,你首先想到什麽?"(收集關鍵詞,如機器人/語音助手等)
- AI與質量控制、銷售預測、供應鏈管理等的關聯
- 舉例:AI在缺陷檢測、預測性維護中的實際應用案例
二、AI技術起源與發展(30分鍾)
- AI的誕生(1940-1950s)
- 圖靈與《計算機器與智能》:"圖靈測試"的通俗解釋
- 達特茅斯會議(1956):AI正式成爲學科
- 發展曆程裏程碑
- 時間軸展示(配圖):
- 1960s:專家系統(如醫療診斷工具)
- 1997:深藍擊敗國際象棋冠軍
- 2012:AlexNet圖像識別突破
- 2020s:生成式AI興起
三、AI三大流派簡介(30分鍾)
類比:用"不同學派解決問題的方式"幫助理解
1.符號主義(Symbolic AI)
特點:基于規則推理(如早期質檢規則系統)
案例:Excel中的IF函數邏輯擴展
2.連接主義(神經網絡)
特點:模仿人腦學習(如圖像識別質檢)
示意圖:神經元網絡分層處理數據
3.行爲主義(強化學習)
特點:試錯優化(如機械臂調整質檢動作)
案例:AlphaGo學習策略
四、AI在質量控制中的應用場景(30分鍾)
- 視覺檢測
案例:手機屏幕缺陷識別(對比傳統人工檢測)
- 預測性分析
案例:通過曆史數據預測設備故障概率
- 流程優化
案例:利用AI縮短質檢報告生成時間
- 互動討論
分組討論:"我們部門哪些工作可能受益于AI?"
五、AI的局限與倫理(15分鍾)
- 當前局限
- 數據依賴性:Garbage in, garbage out原則
- 可解釋性問題:黑箱模型的風險
- 倫理考量
- 隱私保護:質檢數據的安全使用
- 人機協作:AI輔助而非替代人工
Topic1:AI核心概念與企業價值(3小時)
- 電子制造業的AI應用全景圖(質檢、設備維護、供應鏈、工藝優化)
- 企業爲何選擇外部大模型而非開源模型:
數據隱私與合規性要求
技術維護成本對比(TensorFlow vs. 外部一般開源模型)
案例:某路由器廠商通過一般開源模型優化設備維修工單處理效率
Topic2:外部大模型實戰(3小時)
主流外部AI工具解析:
1.一般開源模型(行業垂直能力)
2.一般開源模型(多模態與自然語言處理)
3.雲端API調用與本地系統集成演示
實戰演練:
i.使用大模型API構建質檢報告生成系統
ii.設備故障日志的語義分析與分類
Topic3:核心算法全景解讀(2小時)
算法邏輯與企業場景匹配:
i.監督學習(SVM在電路板缺陷分類)
ii.非監督學習(K-means在設備維修聚類分析)
iii.時序預測(LSTM網絡在庫存需求預測)
iv.算法選擇決策樹:精度vs可解釋性vs實施成本
v.神經網絡與深度學習
Day2:行業場景深度解析
Topic4:質量檢測AI化(4小時)
視覺檢測案例:
i.基于一般開源模型的PCB焊點缺陷檢測(誤判率<0.3%)
ii.多光譜成像+AI的元器件老化預測
過程質量控制:
i.在線檢測數據實時分析系統
ii.案例:某交換機廠商質檢效率提升40%的路徑
Topic5:設備維護革命(4小時)
預防性維護體系構建:
i.振動傳感器數據+時序模型的軸承壽命預測
ii.多設備協同的故障根因分析
備件庫存優化:
i.基于強化學習的動態安全庫存模型
ii.案例:某廠商庫存周轉率提升25%的AI策略
Day3:項目評估與實施規劃
Topic6:AI項目四維評估法(4小時)
可行性評估矩陣:
i.技術可行性(數據質量/算法匹配度)
ii.經濟性評估(ROI測算模板)
iii.組織適配度(IT架構/人員技能缺口)
風險控制:
i.數據漂移監測方案
ii.模型失效應急機制
Topic7:企業級AI實施路線圖(4小時)
優先級排序方法論:
i.快速見效場景(如視覺質檢)
ii.戰略儲備場景(如工藝參數優化)
資源矩陣構建:
i.內部資源(現有IT系統/數據中台)
ii.外部資源(雲服務商/AI供應商選擇標准)
分組實戰:制定本企業AI落地優先級路線圖